2025年被创业公司密集占据的热门Agent(智能体)赛道贝格富配资,终于等来头部大厂下场“收割”。
北京时间7月18日,OpenAI发布ChatGPT Agent产品。功能上,ChatGPT Agent融合了此前OpenAI发布的Operator远程可视化浏览器环境执行任务能力、DeepResearch的多步研究与整合高质量信息能力,以及ChatGPT的对话能力;人员配置上,据OpenAI官方披露,为了开发ChatGPT Agent,Operator与Deep Research团队已合并为一个20到35人组成的统一团队。
另在近日,亚马逊云科技在纽约AWS峰会上发布Bedrock AgentCore服务,提供了一组核心组件,帮助企业构建、部署和管理AI Agent。今年3月,亚马逊AGI实验室开发的Nova Act已能自主操作网页浏览器完成购物、填表等复杂任务。
而在太平洋彼岸,中国一级市场正被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的言论搅动。他认为大模型会“吃”掉90%的Agent,并将当前AI智能体创业者比作互联网早期的个人站长——充满草根精神却面临残酷淘汰。两相对比,Agent终于在多方鼓吹“2025元年”的热潮中,跨入大厂“收割”、创业公司焦虑的节点。
平台化竞争开启
整个Agent行业已有Manus、Lovart、Flowith、Genspark等明星产品,ChatGPT Agent发布后也面临同质化、速度慢、技术缺乏代际差等质疑。但从官方演示来看,ChatGPT Agent的核心优势在于OpenAI直接搭建专用模型,与OpenAI o3同系列,采用端到端训练方法,系为Agent任务开发的统一模型贝格富配资,而非其他Agent产品调用外部厂商产品建立的多模型工程化组合。
另从定价来看,此次OpenAI虽未再次实行降价策略,但创业公司也未占据明显价格优势。其中可调用ChatGPT Agent功能的GPT Plus套餐每月20美元,Manus基础计划每月19美元。
AIGCLINK发起人、行行AI合伙人占冰强对第一财经表示,通用类Agent领域竞争已经进入成熟期,大厂开始下场,包括OpenAI、字节跳动Coze空间等,这是一条属于大厂的赛道,而垂类行业的Agent如果具备一定交付能力,创业公司在其中仍有机会。
更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,OpenAI或将开辟一条新的营收路径——与最终交易绑定,但该模式此次暂未正式对外披露。有消息称,OpenAI计划开发电子商务功能,测试ChatGPT内部集成结账系统,并通过ChatGPT完成在线产品销售进行分成。过去的Agent类产品可以帮助用户搜索、对比、筛选,甚至包括支付下单,但并未在该流程内进行收费举动。OpenAI此次虽未披露新营收方式,但山姆·奥尔特曼此前在接受采访时称:“我们不会为了改变推荐排名而收费,但用户若通过Deep Research发现了某款商品并进行购买,我们会抽取约2%的费用。”
OpenAI从底层模型优势切入,亚马逊则直接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,所发布的Amazon Bedrock AgentCore为客户提供从部署到运行的全套能力。此外,亚马逊云科技宣布向其生成式AI技术创新中心追加1亿美元投资,并与Meta达成合作,支持初创企业利用Llama模型开发AI应用。
不论是OpenAI从流量入口添加交易收佣丰富生态,还是亚马逊从底层能力提供全栈支持,Agent领域的竞争越来越平台化。正如朱啸虎三日前在社交平台所言:AI Agent领域创业者可以借鉴互联网早期的个人站长模式,从个人站长逐渐成长为具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。他分享的代表性案例包括网易、腾讯等,均从“工具”或“入口”切入,解决用户最基础或最迫切需求,形成用户黏性,再发展壮大。
从早期迈入分化路口
虽然成长路径可参考,但目前多元的Agent产品生态尚未有哪一款产品,能够在用户群中构建起牢固的黏性壁垒。Demo(演示版)产品引发一波讨论与测试后,一旦开启收费,用户流失严重,形成热闹Agent浪潮下的伪需求陷阱。也因此,朱啸虎认为,如果产品不具备用户黏性,未来大模型能够“吃”掉90%的Agent产品。
这并非夸大其词,此前Gartner预测,到2027年底,40%的代理型人工智能 (Agentic AI )项目将被取消,原因在于成本高昂、商业价值有限及风险控制不足。当下大多数项目都处于早期试点或概念验证阶段,许多组织低估了扩展Agentic AI系统的复杂性。
Gartner高级总监兼分析师阿努什里·维尔马(Anushree Verma)表示,部分Agent项目“受炒作驱动,且常常被误用”,“这可能会让组织忽视大规模部署AI Agent的真正成本和复杂性,导致项目无法推进到生产阶段”。
另外,Gartner认为,当下“智能体包装(Agent Washing)”现象兴起,即供应商将机器人流程自动化(RPA)工具、聊天机器人和AI助手等技术重新包装成Agent产品,但名不副实。在Gartner的调研数据中,仅有19%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公司已在Agentic AI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,42%的受访者称投资较为保守,超过30%的受访者持有不确定或持“观望”态度。核心原因仍类似于AI1.0时代的问题——数据格式不兼容、系统接口老旧、权限申请流程漫长、内外部系统不匹配等。
头部厂商下场虽然带来更明确的方向,但也带领行业加速迈入关键性十字路口。专用模型的迭代将较多模型拼凑的“工程化组合”更具优势,成为技术门槛的核心;平台化能力会倒逼中小创业者向垂直场景深耕,复制早期互联网时代“工具-入口-生态”的成长逻辑;商业化层面,单纯依赖工具收费的路径将面临营收压力。预计未来三至五年,Agent行业将正式从“概念炒作”迈入“实用主义”。
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,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,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。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,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,包括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。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。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:banquan@yicai.com 文章作者吕倩
相关阅读ChatGPT Agent可将多种能力融合,形成统一的智能体系统。
132 9小时前OpenAI、谷歌、微软、Anthropic多方利益竞争下,Windsurf终被拆分收购。
65 07-15 19:11大模型行业军备竞赛从一级市场的泡沫化高额估值,落地到更底层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。
136 06-19 19:26AMD、OpenAI联合发布超强AI芯片;德国电信:与英伟达合作打造欧洲制造商首个工业人工智能云;
96 06-13 20:49此次豆包系列模型降价主要基于工程方面的优化贝格富配资。
6 84 06-11 18:07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天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